「本文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楚雄滇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滇中有色”)这个建成投产近三十年的中型铜冶炼企业,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绿色“路径”,一步一个脚印建设企业的“绿水青山”。
砸锅卖铁“活”下去
滇中有色始建于年,设计产能仅为1万吨粗铜、2万吨硫酸。年刚试生产,就遭遇亚洲金融危机和银行债务催收的双重打压,市场不景气,资产被查封、生产线停转、员工放长假……企业和企业员工在停产的绝境中苦苦挣扎。
“不能让新生的企业呱呱坠地就偃旗息鼓,砸锅卖铁也要向前看,向前干!”年轻的领导班子心里卯足一股劲,带领干部员工在“山重水复”中开始艰难探寻。
面对国家新出台的冶炼产能刚性政策要求,滇中有色的领导班子认识到“绿色发展首要体现在规模实力的科学和均衡上”。在国家产业政策和企业发展雄心的双重作用和推动下,滇中有色义无反顾地迈出了求生的步伐。
淘汰落后的装备鼓风炉,推动艾萨炉技改,把产能提升到“关键”的10万吨,迈过至关重要的行业“门槛”,保住生存的基本盘。之后几年,滇中有色在云南铜业的支持下,组织多次“扩建提能”和“技改提质”,逐步引进更加先进的冶炼工艺和技术,强健企业肌体,企业年产能不断提升,稳健跨入中型冶炼企业行列,连续多年盈利,为企业绿色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
科技创新“强”起来
滇中有色经过几届领导班子和全体员工近三十年的奋斗,终于迎来了“柳暗花明”,一跃成为云南铜业铜冶炼布局西南基地的重要一环。
“可是,从长远看,单纯的规模提升并不能完全解决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还需要以科技方式为滇中有色赋能绿色发展、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滇中有色领导班子把探寻企业发展路径的目光聚焦到科技上,想方设法加大企业生产装备和生产工艺的科技含量,以科技能力提升为企业绿色发展增储赋能。
在科技创新思路引导下,一系列技改和科技项目“百花齐放”。“80吨固定式阳极炉炉寿提升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把阳极炉炉寿提高到炉,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40%,大幅减少耐火材料更换及炉体维护费用,且降低了安全环保风险。降低炉渣金属流失率,优化提高前端生产渣型控制、热值配比以及渣选系统作业率、负荷率,金属流失率下降11.74%。优化艾萨导料管使用技术及系统负压控制项目,将电收尘烟尘含铜从3.84%降至1.3%以内。渣选工序难点指标技术攻关,则将尾渣水分下降至11%以内。生产工艺原料适应性攻关建成硫酸预转化项目,将闲置的制氧二期“变废为宝”。同步开展的转炉、阳极炉结构优化改造,突破料量和烟气处理水平瓶颈,以1台4.2m直径的艾萨炉+3台60吨转炉+2台80吨阳极炉的配置创造了铜冶炼历史上20万吨阳极铜产量奇迹。
滇中有色也陆续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云南省“绿色工厂”,年被纳入国务院国资委科技型分红激励企业、入选云南省产业发展“双百”工程重点培育企业。
节能减排“绿”起来
滇中有色作为一家传统冶炼企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的环保压力一直如影随形。
“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滇中有色有‘三绝招’:舍得‘劳心’,坚定绿色发展思路不动摇,久久为功。舍得‘割肉’,近年来累计投入环保资金2.06亿元,还将国家和地方支持资金、奖补资金及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多万元全部反哺科技创新。舍得‘强基’,持续增强环保力量,不断改善环保人员经济待遇,积极培育环保人才。”滇中有色安全环保健康部负责人杨益芬说。
正是在不断地投入下,“高杂铜精矿高效冶炼与综合回收关键技术应用”“铜火法冶炼过程重要元素迁移特性及渣型调控的关键技术”“城市二次资源含铜物料回收利用”“基于含砷废渣减量化的污酸处置关键技术研究”“铜火法冶炼过程重要元素迁移特性及渣型调控的关键技术”等被应用于节能降耗中。通过实施“以污治污”,分析渣的成分及含量,回用于污酸中和,减少了电石渣采购使用成本以及中和渣量及运输处置成本;在现有环境集烟、制酸脱硫以及收尘系统的基础上,实施改革创新,使得二氧化硫排放量低于排污许可48%、吨铜排放量较年下降8.13%。年被云南省工信厅认定为“云南省绿色工厂”和“节水型企业”。
一项项绿色“黑科技”,一个个新工艺新技术的运用,为滇中有色插上了绿色发展的翅膀。(杨跃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