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在各类恶性肿瘤中“名列前茅”。但相对于那些“不太好看”的统计数据,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肺癌患者对自身病情的错误认识以及消极的心态。
已经研究肺癌40年的廖美琳教授说:“现在治疗手段进步了,肺癌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质量都有明显提高。尤其是去年以来国家出台了新的政策,帮患者解决支付的问题,伴随新药的研发和政策的支持,肺癌的治疗可以说进入了一个很好的时代,带癌生存超过五年、十年的病人会越来越多。”
廖美医院肺内科主任医师、首席专家,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常务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上世纪70年代,治疗肿瘤的方法很有限,廖美琳有时只能用“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来鼓励患者。
“那时候我的心情常常很低落,因为有的病人在我这里看了没多久,就再也不出现了。”
如今,83岁的廖美琳依然坚持为病人看病,她说:“现在我们治疗肺癌再也不是一筹莫展了,多了许多有用的武器。”
不要乱、不要怕、不要太把自己当病人。这是廖美琳教授送给肺癌患者和家属的三句话。
不要乱
“家里一旦有人得了肺癌,家属往往比患者本人还紧张,到处打听关于治疗的信息,而现在网络上的信息又是五花八门,误区很多”。廖美琳坦言,四处打听到的杂乱信息往往会影响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
比如有的病人根本不适合吃靶向药,但听说某位朋友吃了这种药有用,就一定要求医生开。其实,靶向药物只适合于体内存在相关基因阳性的患者,一定要先做基因检测,如果检测结果呈阳性,那吃了才会起效,否则非但没有好处,还会有害。
也有患者恰恰相反,一听说要用靶向药,就担心这是晚期患者吃的药,一旦耐药了就无药可医。其实,耐药并不可怕,医生有很多处理方法,而且靶向药物也在不断更新,耐药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不要怕
“现在治疗肺癌的武器有很多,手术、化疗、靶向治疗,还有免疫治疗等。只要合理使用这些武器,规范化治疗,肿瘤也是一种慢性病”。廖美琳说,即使到了晚期也不要绝望,过去大家都认为肺癌患者大多存活时间不长,但现在抗癌五年、甚至十年以上的患者并不鲜见。
“我建议大家,就像看待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看待肿瘤。从战术上要重视,心理上要藐视,千万不要害怕,害怕就是对肿瘤投降。”廖美琳认为,对医生来说,也要学会让病人宽心,只有这样,医患之间才能互相配合,共同战胜疾病。
不要太把自己当病人
很多肿瘤病人得病后,就觉得自己被全社会抛弃了,自己是别人眼中的异类。这种心态对康复很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