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 https://4001582233.114.qq.com/ndetail_4539.html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创板建设的部署要求,落实科创定位,更好地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型,根据《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和《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中国证监会制定了《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简称《指引》)。
《指引》进一步明确了科创属性的企业的内涵和外延,提出了科创属性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科创属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常规指标+例外条款”的结构,包括3项常规指标和5项例外条款。企业如同时满足3项常规指标,即可认为具有科创属性;如不同时满足3项常规指标,但是满足5项例外条款的任意1项,也可认为具有科创属性。这种指标体系的设计在确保科创属性评价过程具有较高可操作性的同时,又保留了一定的弹性空间,体现增强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企业包容性的改革导向。
3项常规指标分别是“研发投入金额或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发明专利”、“营业收入或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上述3项指标主要侧重反映企业的研发投入、成果产出及其对企业经营的实际影响,能够较为全面地衡量企业研发投入产出及科技含量。其中“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5%以上或最近三年研发投入金额累计在万元以上”“形成主营业务收入的发明专利5项以上”和“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20%或最近一年营业收入金额达到3亿元”等具体数据指标的选取,是在对已上市、已申报科创板企业的情况以及正在辅导备案环节企业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经反复测算、综合权衡确定的。相关数据指标的设定,进一步强化了科创板企业应有的科技创新属性,既体现了坚守科创板定位的总体要求,又与我国企业和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5项“例外条款”主要是对《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中“优先支持符合国家战略,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企业到科创板发行上市”的进一步细化和落实,是对3项常规指标的进一步补充,在实践中会从严把握。
《指引》提出的科创属性评价指标体系,是根据现阶段科创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的。证监会将根据申报科创板工作推进的进程,适度动态调整相应的指导政策,以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实体经济竞争力的支持功能,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资本市场研究资深人士彭海认为,科创属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常规指标+例外条款”的结构,落实科创定位,可以更好的发挥资本市场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实体经济竞争力的支持功能。从具体数据来说评价体系提高了一定门槛,在已上市的企业中有25%左右的企业不符合标准,正在审核的企业中有接近30%的企业不符合科创属性定位,预计正在审核的企业登陆科创板难度加大,符合标准的企业可以加快登陆资本市场步伐,更好的发挥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实体经济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指引是在年3月20日公布的。从去年7月22日至今,已经登陆科创板的企业中有7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不符合指引3项常规指标。
经过计算后,洁特生物(.SH)、清溢光电(.SH)、万德斯(.SH)、神工股份(.SH)、联瑞新材(.SH)、建龙微纳(.SH)、江苏北人(.SH)7家上市公司年至年累计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低于5%同时3年研发投入金额累计低于万元。
这7家公司上市后,业绩表现都还不错,年营收和净利润均出现了增长。但有一家例外,这家公司就是神工股份。
神工股份业绩快报显示,公司年度实现营业总收入1.89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3.25%;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98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7.80%;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46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2.65%。
神工股份表示,公司营业总收入同比下降33.25%主要系年行业景气度整体下滑及受国际摩擦影响公司向国外客户销售减少所致。值得一提的是,神工股份招股书(注册稿)显示,公司拥有24项专利,其中2项为发明专利。
对于此次《评价指引》,除了为未来企业申报时提供方向,更为过去市场上对申报企业的质疑提供了合理性。
回顾以往,科创板首家撤回申报材料的木瓜移动曾引起市场大量争议。彼时,无论是市场还是上交所,都对其市场定位有所质疑。例如,在一轮问询中,上交所即严词要求木瓜移动补充披露:公司行业定位为大数据行业而不是文化传媒类的商业合理性,是否存在误导性陈述,是否符合科创板行业选取标准。
按照此次《评价指引》测算,木瓜移动的科创成色将首先因发明专利数量而被认定为不足。根据申报材料,木瓜移动取得的科技成果包括1项美国专利、10项正在申请的发明专利和17项软件著作权。而在这10项“正在申请”的专利中,有6项的投入生产时间在年及以前,在年新投入生产的技术仅有1项。
在研发费用方面,木瓜移动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占比营收分别为4.94%、1.20%、0.71%,虽三年合计投入超过万元,但在上交所问询中,其透露大量研发费用为职工薪酬及租赁费、折旧费、办公费等,并无硬性的“科技投入”。
另外,曾在新三板挂牌的新数网络,其科创能力也曾引起质疑。根据招股书,其年-年研发费用分别为.38万元、.20万元和.55万元;占比营收为4.79%、3.72%和4.88%,这显然与指标一相去甚远。
在《评价指引》落地后,市场及企业自身对科创属性都有了更为明确的定位。在后续申报中,关于科创成色的质疑声音,或许也将逐步弱化。
一年前的3月22日,上交所首批受理申报上市的9家科创板公司正式露出真容,而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截至3月24日的近一年多来,共有不少于家发行人进入申报审核程序,其中97家公司最终完成了发行。
近一年的科创板审核过程中,一些发行人实现了成功上市发行,获得了科创板特有的高溢价,也有一些发行人在预审员的问询、上市委的压力以及证监会的不予注册下最终败走出局,但也有一些公司选择要在创业板等其他板块重新上市。
事实上,在科创板的审核过程中,围绕科创属性的标准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对此证监会日前还制定发布了有关科创属性的评价指引,而这进一步理清了科创类发行人与非科创类发行人的边界和差异。
在投行人士看来,在更清晰的界定规则和更加严格的准入标准下,科创板的审核方向将在“硬科技”领域的聚焦上持续发力,并为A股市场贡献更多优质的科创类企业。
了解科创板更多资讯与分析
请您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