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北京抗癌协会专家共识中国肺癌高危人群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了年最新全球癌症负担数据,分析了全球个国家的36种癌症和所有癌症监测点汇总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数据显示:年全球癌症死亡病例万例,在所有癌症中,死亡病例数最高的是肺癌,高达万例;中国年新增癌症患者统计显示,年新增肺癌患者高达81万,占比17.7%,居发病率首位。

1月15日,医院胸部肿瘤内科主任医师赵军教授在“北京抗癌协会年早癌筛查规范化研讨会暨《中国高发癌症早期筛查指南》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肺癌已是一个非常大的社会问题,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躯体的折磨。为了更早地筛出肺癌患者,让更多的患者能够接受根治性的治疗,提升生存率降低死亡率,北京抗癌协会早癌筛查专家委员会肺癌学组的专家们结合了国内外很多文献和现有研究,形成了《肺癌早诊筛查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据介绍,该《指南》参考文献来源为: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学组《低剂量螺旋CT肺癌筛查专家共识》《中国肺癌低剂量螺旋CT筛查指南(年版)》《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年版)》《肺癌筛查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版),以及美国的《NCCN临床实践指南:肺癌筛查(.V1)》。

《指南》对肺癌高危人群进行了定义,给出了筛查的技术和筛查建议,以及预防的建议。

会议上,赵军教授对《指南》进行了详细解读。

《指南》将高危人群定义为:

年龄55-77岁,吸烟≥30包年,戒烟时间<15年(其中,包年是指每天吸烟多少包乘以持续多少年,例如20年包指每天1包持续20年或每天2包持续10年)

年龄≥50岁,吸烟≥20包年,至少有一条危险因素(不包括吸二手烟)

中危人群为:年龄≥50岁,吸烟≥20包年或吸二手烟,无危险因素。

低危人群为:年龄<50岁,和/或吸烟<20包年。

其中所说的“危险因数”有三个:既往罹患恶性肿瘤或有肺癌家族史者,尤其一级亲属家族史;合并COPD或弥漫性肺纤维化病史者;有环境或高危职业暴露史(如石棉、铍、铀、氨等接触者)。

对于肺癌的诊断,除了高危因素外,还要结合血液学、影像学的检查,甚至痰液和支气管镜的检查。

其中影像学的检查中,不推荐X线胸片用于肺癌的筛查,不足2cm的肺内结节检出率明显低于胸部CT。

LDCT(低剂量螺旋CT)筛查可作为肺癌高危人群筛查可靠的检查手段,并已被证实是目前唯一能够降低肺癌死亡率的影像学检查方法。LDCT还可减少由于CT成像原理带来的可能出现的X线辐射损伤,更适合于无症状健康人群的早期肺癌筛查。

对于PET-CT,《指南》不建议其作为常规肺癌初筛手段,仅在胸部CT结果异常及有特殊要求的患者中应用;胸部LDCT提示直径≤8mm的纯磨玻璃结节,一般不推荐应用;对于直径>8mm的实性肺结节,或部分实性结节中实性成分直径超过8mm,推荐PET-CT区分良恶性。

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MRI对于6~7mm的肺结节的筛查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2%和99.6%,而8~14mm的肺结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达%和99.6%。

对于肺结节直径>5mm实性结节且难以接受放射性检查的患者,DW-MRI可作为LDCT或PET/CT的替代检查手段。

赵军教授指出,LDCT可以检测出很多阳性结节,但是仍存在假阳性的可能,所以也要结合血液学的检查,比如肿瘤标记物的检查。

《指南》推荐的肿瘤标记物,包括胃泌素释放肽前体、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癌胚抗原、细胞角蛋白19片段以及鳞状细胞癌抗原等,可以作为肺癌早筛中补充诊断的方法。

然而,肿瘤标记物的检测也存在炎症等良性疾病的干扰,所以只能作为辅助诊断工具。

另外,由于肿瘤相关抗原自身抗体MAGEA1、SOX2、p53、GAGE7、PGP9.5、CAGE、GBU4-5的检测在Ⅰ期和Ⅱ期肺癌患者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62%和59%),所以对于自身抗体谱的检测可能是一项有价值的早期肺癌筛查技术,但仍需进一步探索中国人群最有效的组合及验证。

目前,通过叶酸受体靶向PCR的CTC检测技术,肺癌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0.2%和88.2%。NCCN指南已批准,可通过ctDNA检测EGFR等基因突变指导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用药。

对于一些特殊的患者,比如长期大量吸烟的中央型鳞癌高危人群,特别是影像学检查阴性但反复出现血痰的患者,进行自荧光支气管镜(AFB)检查具有重要意义。AFB检查对于早期中央型肺癌,特别是CT难以显示的支气管腔内小病灶优势明显。

荧光共聚焦显微镜(FCFM)是近年成功研发的技术,可与AFB结合,用于肺癌早期诊断,可早期发现支气管壁内的肿瘤。但不作为常规推荐,有条件的中心可以酌情开展。

而痰液的检查只能对肺癌诊断起提示作用,而不能作为主要筛查手段。《指南》建议将痰液检查与其他方法联合使用,可提高阳性诊断率。

《指南》建议对高危人群使用低剂量螺旋CT(LDCT)进行肺癌筛查,不推荐对中低危人群进行筛查。高危人群推荐筛查周期为每年1次。建议尽可能使用16层或以上多层螺旋CT进行肺癌筛查。扫描范围为肺尖至肋膈角水平(范围包括整个胸部)。基线CT扫描以后,根据病灶具体情况(形态、大小、边界等特征),建议年度复查或其他影像学进一步检查,医院咨询具体下一步诊疗计划。

如果检出肺内结节,根据结节不同特征及具体情况进行LDCT复查:

根据数量(孤立性、多发性)、直径(微小结节、小结节、肺结节)、密度(磨玻璃、亚实性、实性结节)进行分类;

连续CT扫描密切随访观察、非手术活检和外科手术是肺结节的基本处理策略,直径≤8mm的肺结节需筛查肺癌高危因素,以随访为主;8~30mm的肺结节评估恶性肿瘤概率,有针对性的处理;

亚实性肺结节的恶性概率高,应密切随访或择期处理。根据国情和效能以及我国人群特征,《指南》不推荐将PET-CT作为人群肺癌筛查的方法。

肿瘤标记物、支气管镜、痰液细胞学等检查不作为常规筛查手段,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应用作为辅助筛查方法。

最后,《指南》给出了预防肺癌的建议:不吸烟或戒烟;有职业暴露危险的人群应做好防护措施;避免室内空气污染,比如被动吸烟、明火燃煤取暖、接触油烟等;大气严重污染时,避免外出和锻炼;有呼吸系统疾病者要及时规范地进行治疗。

据悉,参与此次《指南》编写的专家主要有:医院的赵军教授、阎石教授、陈麦林教授,医院的胡牧教授,中医院的唐威教授等。

●郝纯毅:鬼手和佛心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外科医生的最高境界●步召德:行医不仅是工作,更是一项使命●杜鹏:第一次尿血,为啥医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z2sw.net/jbzd/60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