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晚报2016年度中国国际十大医学科

点击上方辽宁24小时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刘谦出席会议并指出,过去的一年,是中国卫生与健康和科技创新事业改革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之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相继召开。“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确定了“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为中国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明确了行动指南。

  刘谦表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引发各种健康问题,人民群众对于生命质量和健康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事业发展以及广大卫生与健康科技工作者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希望大家能够以此次会议为起点,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着眼长远、抢抓机遇、勇担重任、勇攀高峰,积极探索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工作的规律,催生更多的科技成果,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健康报社社长邓海华说,卫生与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是引领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促进健康事业发展的关键举措。让人民享有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放心的食品药品,解决重大疾病防控、生殖健康、营养与健康、人口老龄化等重大民生问题,都离不开科技创新,打破重要专利药物市场被国外垄断、高端医疗装备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从根本上缓解看病贵,迫切需要科技创新;在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技术等前沿领域实现新突破,满足国家战略布局需求,根本也在于科技创新。

  会上,健康报社发布了“年度中国医学科技十大新闻”和“年度国际医学科技十大新闻”。名单如下:

  “年度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

  1.时隔20年召开全国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工作会

  2.埃博拉病毒入侵人体机制被破解

  3.利用内源性干细胞治疗先天性白内障取得重大突破

  4.中国人的盐钠摄入量严重超标

  5.活流感病毒可直接转化为疫苗

  6.中国科学家发现种病毒

  7.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有了中国模型

  8.首次用小鼠干细胞体外制造出功能精子

  9.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检测国产体外诊断试剂获批

  10.鼻咽癌化疗新方案可使患者寿命延长9个月

  “年度国际十大医学科技新闻”

  1.植入微电极阵列帮瘫痪患者恢复运动能力

  2.多项研究共同探究寨卡病毒致病机制

  3.局限性前列腺癌10年随访,不同治疗效果差异不大

  4.年-年美国门诊患者的不当抗生素处方发生率为30%

  5.水果摄入不足是中国人群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因素

  6.含肿瘤RNA的纳米颗粒可激发人体免疫系统抵抗肿瘤

  7.年-年病毒性肝炎的全球负担在不断增加

  8.一种人源性单克隆抗体可显著降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β淀粉样蛋白水平

  9.老年男性睾酮治疗可多角度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10.美国推出人类基因组编写计划

广西实施中医药壮瑶医药振兴计划力推传统医药国际化

1月13日至1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在南宁举行。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陈武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年,广西将实施中医药壮瑶医药振兴计划,建设南方中药材种植基地、民族药二次创新基地和国家基本药物中药疾病原料药基地,加强民族药新产品研发。

  “目前,壮医药已成为仅位于藏、蒙、维三大民族医药之后发展较好的民族医药类别,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体系。瑶医药也得到了较好的继承和发扬。”唐农认为,此时提出振兴计划,符合广西本地特色及国际市场需求。

  唐农介绍,广西中医药大学已开设壮医药学院和瑶医药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每年该校开设的国际中医药传统研修班也得到了许多东盟学生的好评。“现在不仅是东盟国家推崇中国传统医药,德国、英国、法国、美国等欧美发达国家也越发认可中医药及相关疗法的价值。”

  据唐农介绍,为推动中医药壮瑶医药振兴计划的实施,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医院已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成为中国传统医药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有效带动人才培养、医疗、科研、药物研发等多领域的发展。

  广西是中国南方中药材种植基地,草药品种多达种,名列全国第二,中药材种植面积逾.62万亩,产值53.51亿元人民币。

  广西政协委员、医院副院长韦英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振兴中医药壮瑶医药,除加快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外,中药材的种植、研发同样值得   广西药用植物园是世界最大的药用植物园,也是一座集游览、科研、教学和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地。广西政协委员、广西药用植物园主任缪剑华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透露,目前该园已与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建立了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合作机制,与瑞士有机农业研究所开展了中药材有机种植和标准的联合研究。

  “我们与奥地利格拉兹大学共建的中药联合实验室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这将加快中国传统中药材进入欧洲药典的进程,对中药国际化与现代化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缪剑华说

专家呼吁利用医疗互联网信息系统建立规范化“胸痛中心”

业界专家14日在青海省第二届STEMI学术交流会上介绍,中国每年近60万人死于急性心肌梗死,专家呼吁,医院建立网络化机制,建立规范化的“胸痛中心”。

  胸痛或胸闷是许多重要疾病的常见症状,最常见的如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肺栓塞、主动脉夹层,也有食管疾病、带状疱疹等疾病,随时可能威胁患者生命。

  据悉,中国每年近60万人死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成为大众致死、致残和导致劳动力丧失的重要原因。

  医院院长甘立军介绍,目前中国的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及指南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院前就诊不够及时和院内处理流程不够流畅,如在传统救治模式下,由于缺少有效技术手段,院前与院内没有有效衔接,患者打电话向求救,做各项检查、会诊,家属签字、手术,整个过程要费很多时间,很多患者因此错过了抢救的黄金时间,造成了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较高,长期愈合较差的现象

  甘立军介绍,为了进一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救治品质,“胸痛中心”应运而生,其最大意义在医院人才和技术优势,利用医疗互联网信息系统,将规范化流程、技术延医院和救治网络,不断完善综合急救体系,建立起急性心梗救治更高品质的“绿色通道”,提升区域整体诊疗水平。

  医院胸痛中心主任沈密表示,青海地广人稀,急性心梗病人救治存在困难,医院同步发展,建立网络化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医院提高胸痛病人的诊治能力,达到省内胸痛病人的网络区域化联动协作,以减少胸痛病人诊治延误

国际双相障碍学会中国学会在深圳成立

“第二届中国双相障碍高峰论坛”14日在深圳召开,宣布“国际双相障碍学会(ISBD)中国学会”成立,首都医科医院院长王刚教授成为首任会长。

  “ISBD中国学会的成立,有助于我们结合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探索双相障碍在中国的治疗和患者康复的应对之道,促进我国双相障碍的学科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首任会长王刚教授介绍道,未来,他们还将考虑把ISBD年会以及官方杂志引入中国。

  双相障碍指临床上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多发于成人早期,发病年龄高峰集中在15-19岁;因为既有躁狂又有抑郁的症状,此前该病也曾被称为抑郁狂躁症。

  在国外,有人将双相障碍称为“天才病”,梵高、达芬奇、海明威、丘吉尔等均曾被双相障碍所困扰;19世纪印象派艺术大师梵高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为了纪念他,国际上将3月30日定为世界双相障碍日。

  专家称,双相障碍实际上是一种极为常见的严重慢性精神疾病,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低诊断率和低治疗率的特点。自杀是双相障碍最大的威胁之一。研究发现,与无病者相比,女性和男性患者的自杀风险分别增加9倍和7倍。据估算,我国有上千万患者受到双相障碍的困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心境障碍诊治中心主任方贻儒教授表示,双相障碍是可以被治疗的疾病,在症状缓解、病情控制方面已经很成熟;双相障碍治疗需注重“三大原则”:综合原则,长期原则,以及患者与家属共同参与原则。

  ISBD年成立于美国,是唯一以研究为导向的   当日,由上海市红十字会、上海市血液中心联合举办的第十届“热血暖申城”成分献血者表彰会上,40岁以下人群已占到总获奖人数的84%以上,80后和90后占总获奖人数的75%以上。

  血液是不可替代的稀缺医疗资源,只能来自于无偿献血者的捐献。上海医疗水平居全国前列,医疗服务覆盖上海本地居民以及全国各地来沪就诊的患者,临床用血需求量高,血液保障任务艰巨。单采血小板更是白血病、恶性肿瘤等患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治疗手段,在医疗资源集中的上海尤为紧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

  据悉,上海的成分献血采集工作从年起步,至年,上海市血液中心全年向临床供应的单采血小板已突破4万大关,达人份,比去年同比提升11.25%。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近年来,无偿献血也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不少年轻人纷纷加入到了各类无偿献血志愿者团队之中。他们通过互联网了解到无偿献血的意义,为了让那些需要帮助的患者燃起重生的希望。上海市血液中心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能加入成分献血的志愿者队伍中来。

  据了解,自年《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中国无偿献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城乡的血站服务体系,营造了支持无偿献血的良好社会氛围,实现了全国血站核酸检测全覆盖,血液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血液安全水平持续提升。

  年,中国千人口献血率为10,全国无偿献血人次数较年增长11.9%;年前三季度,全国共有余万人次参加无偿献血,同比增长7.0%,为年以来最高增幅,基本满足了临床用血需求。

  上海市血液中心透露,当日举行的表彰会获奖人数为历年之最。此次表彰会共有人次、8家单位获得表彰。其中,人每一自然年捐献24人份及以上获得“动力火车奖”;人累计捐献50人份及以上,获得“执着奉献奖”;64人累计捐献人份及以上,获得“杰出贡献奖”;97人每一自然年捐献血小板12人份及以上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获得“红会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成分献血金奖”

世界颅神经外科医师联盟上海成立专家联手攻克难题

三叉神经痛、面部肌肉痉挛、面瘫、耳鸣、声音嘶哑……这些都可能是颅神经疾病的体现。如今,颅神经疾病越来越受到世界医学界   这标志着全世界颅神经外科领域的专家首次携手促进全球颅神经外科疾病诊治领域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和进步,共同维护全人类的健康。

  世界颅神经外科医师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全球颅神经外科高峰论坛当日举行。大会选出了包括中国、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的10余名执行委员单位,其中,中国上海交通大医院医院两家单位入选执委单位。上海交通大医院神经外科、上海交通大学颅神经疾病诊治中心的李世亭教授代表中国担任世界颅神经外科医师联盟首任轮值主席。

  李世亭当日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颅神经疾病是一类疾病的总称,包含多种症状,有的可称为疑难杂症。此类疾病发病原因、致病机理迄今仍不明确,但焦虑、紧张、长期熬夜等都可能引发颅神经疾病。近年来,颅神经疾病在全球发病率均有提高,亚洲、尤其是东亚国家发病率攀升尤为迅速。在中国,有大量颅神经疾病患者,其中只有很少数得到适宜的治疗。他说,不仅患者不了解,不少医务人员,尤其是基层医务人员也并不了解颅神经疾病。李世亭透露,即使在医疗技术发达的上海,也只有约10家医疗机构能够开展颅神经手术治疗。

  世界颅神经外科医师联盟为何在中国成立?李世亭说,虽然,颅神经疾病的诊疗技术发端于美国匹兹堡大学;但是,最近十几年,中国开展颅神经治疗的医疗机构、科室、医生数量大幅增加;手术量也大大增加。颅神经疾病治疗中心已经转移至中国。

  据统计,以李世亭教授为首的上海交通大学颅神经疾病诊治中心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开展颅神经手术最多的医学中心,也是全球治疗颅神经疾病手段最为全面的医学中心,综合治疗水平居世界领先。该中心诊疗范围涵盖了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眼睑痉挛、梅杰综合症、听神经瘤等几乎全部颅神经相关疾病的外科治疗。年,李世亭还组织全球专家,牵头编写了全英文版的微血管减压手术的专著《MicrovascularDe   作为联盟首任轮值主席,李世亭透露,世界颅神经外科医师联盟成立后,将不仅召开学术会议,还会联合全球专家就相关主题做多中心研究,比如,提升面瘫诊疗技术;开展防组织粘连技术的开发,以提高手术效果等。他说,联盟还将着手制定全球颅神经疾病治疗指南,并联合各国专家出版专著

中国心脏出生缺陷一体化诊疗协作组上海成立

中国心脏出生缺陷一体化诊疗协作组14日成立,共同发布《中国胎儿心脏缺陷诊断规范、临床评估及多学科管理专家共识》。该共识将填补中国国内胎儿医学缺乏预后和多学科管理评分的空白,将为全中国每年近30万的可疑心脏缺陷胎儿的诊疗提供科学性的指导。

  中国心脏出生缺陷一体化诊疗协作组涵盖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脏中心、医院、医院和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医院和华西二院、北大一院、医院、浙江医院医院、南京医院等我国大部分的产前诊断中心和小儿心脏外科中心。

  据悉,先天性心脏病(以下简称为:先心病)作为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在新生儿主要出生缺陷中约占近1/3,是导致围产儿和婴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年,《Journalofthe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发表的一篇系统综述揭示,全球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由上世纪40年代的0.6‰发展到世纪末达到9.1‰,上升了近15倍。在中国,活产儿先心病发病率同样高达8‰左右,是检出率增长最快的出生缺陷。

  中国心脏出生缺陷一体化诊疗协作组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脏中心发起。该中心表示,大部分的先天性心脏病是可以被治愈的疾病,治疗效果更是远远高于儿科其他常见重大疾病。胎儿心脏医学也是中国医疗领域一个正待攻克的“盲区”。

  协作组组长刘锦纷教授当日表示,通过在全国各主要产前诊断中心和小儿心血管中心之间建立“产前诊断+围产医学+儿童心脏外科”的协作组,在胎儿心脏病学领域开展专业化的医学教育、为全国各地的胎儿心脏缺陷提供权威的诊断和咨询意见,并且根据胎儿病情需要提供便捷的“无缝对接和一体化”的会诊和转诊医疗服务。

  据透露,目前存在的突出临床问题是胎儿心脏出生缺陷的诊断和临床评估缺乏分型分层的诊断规范和细化的评估体系,不能为产前诊断医生和患儿家属提供清晰明了的诊疗咨询指导,导致盲目流产。

  当日发布的共识首次在国内建立胎儿心脏缺陷的诊断体系,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通过专业、细化、简明的评分,为产前诊断医生和患儿父母提供清晰明了的诊疗咨询指导和胎儿围产期一体化管理策略。该共识将填补国内胎儿医学缺乏预后和多学科管理评分的空白,将为全国每年近30万的可疑心脏缺陷胎儿的诊疗提供科学性的指导。

  刘锦纷说,协作组将和互联网妇婴医疗平台合作,通过互联网医疗的方式、严格根据临床研究方案、全面深入的执行该专家共识,最终大幅度降低中国5岁以下儿童的非意外死亡率和提升人口素质。

移动医疗的下一站:健康教育+健康管理

提到年互联网医疗的一大热点概念,不得不提到“医院”。医院的建设与运营,在年达到了一个小高潮。据动脉网统计,截止到年11月,全国医院大军已经扩充到约36家。几家移动医疗巨头企业都在这场医院大战中占有了有利地势:年7月,闻康集团寻医问药网在邢台成功落地了首家寻医问药医院,开启智能就医时代。年12月,微医宣布启动宁夏医院,好大夫在线则宣布同样在宁夏的银川智慧医院开业,竞争可见一斑。

  年伊始,除了“医院”的继续火热,记者注意到,很多企业纷纷开始布局健康教育+健康管理,作为移动医疗的下一站,健康教育+健康管理有望真正完成互联网+大健康产业的闭环。

  其实在国务院年10月发布的《“健康中国”规划纲要》中,就提到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纲要强调“加强健康教育。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强化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干预,开展健康体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到年基本实现以县(市、区)为单位全覆盖。建立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健全覆盖全国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体系。”同时,纲要还提出健康管理的目标:“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

  在丁香园首次发布的患者业务战略里,记者注意到,丁香园在年将着力打造大众健康教育、患者管理及服务、健康管理及服务三条业务为主线的“丁香园关爱服务”。

  首次把健康教育、健康管理提到战略高度。

  健康教育的引入无疑将为健康管理事业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和精准用户,而健康管理的布局,也将为健康教育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二者的融合发展共同为后健康市场的到来提前做好了准备。

  在大健康产业峰会上,闻康集团宣布与世健联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打造伟越科技健康教育集团。作为国内领先的权威健康教育集团,闻康集团与世健联组建的伟越科技健康教育集团拥有国内权威的健康教育专家团队,深厚的行业经验,旗下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在健康教育领域有着自己独到的推广和服务模式,在行业市场拥有良好的用户口碑。

  而在过去的年,闻康集团就已经完成了对健康管理的基本布局,除了原有的智能软件与硬件的开发,还与陈君石院士指导的中新惠尔公司战略合作,成立闻康惠尔公司,共同深耕健康管理产业。

  据了解,闻康集团最初是以寻医问药网的在线医疗的巨大流量平台为主营业务。年,闻康集团旗下平台寻医问药网上线,推出国内首创线上医患交流平台——有问必答,日流量突破万,公信力获业内外人士广泛认可。截止到年,集团旗下平台寻医问药网日浏览量突破1亿,日均UV突破0万,注册用户超过万。

  经过多年的战略拓展和完善布局,到年为止,闻康集团已经完成了“两线一链”的全新战略布局,并形成了在线医疗平台、区域智慧医疗、智能健康管理、医药电商、医疗机构建设、健康教育六大产业布局的生态闭环。健康教育+健康管理显然成为闻康集团在行业内抢占的又一战略高地。

科普:酗酒一天影响一年

美国最新研究发现,某一天大量饮酒可能导致此后一年中饮酒量都较高。研究人员认为,这说明对特定时机酗酒进行干预或许有助控制人们日后的饮酒行为。

  美国法律规定21岁前不得饮酒,很多年轻人会把21岁生日当作合法饮酒的庆祝日,开怀痛饮。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在新一期《成瘾行为》期刊上报告说,他们对名大学生21岁生日前一个月和之后一年的饮酒行为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发现,这些学生21岁生日当天平均饮酒9.6杯。在那一天饮酒较多的学生,此后一年里饮酒量都会比较高,出现呕吐、昏迷等饮酒相关后果的可能性更大、次数更多。

  报告主要作者伊雷妮·盖斯内尔说,某一天的酗酒会对之后一整年的饮酒选择及相关后果产生影响,这一发现出人意料。

  研究人员认为,针对类似21岁生日等可能导致年轻人饮酒过量的特定时机设计有效的干预方法,可能有助控制他们日后的饮酒行为,从而对公共健康带来长远好处。

中国排前三的肺癌胃癌肝癌男性患者是女性2-3倍

最近一期《自然遗传学》,发表了一项关于癌症的新研究,波士顿的一群科学家给男性更容易患癌症,提供了一个遗传学的解释:他们认为女性细胞中携带了某些能保护基因的额外拷贝,这些拷贝可以防御细胞生长失去控制。

  换句话说,在区分男人和女人的XY、XX染色体上,男人们天生对于预防癌症有着劣势条件。

  为什么男人们比女人更容易得癌症?在大多数人印象当中,男人比女人有着更多的酗酒、抽烟人数,也有更多的男人们暴露在危险的化工环境当中,这些因素在过去也往往被解读为男性癌症更高发的原因。

  可是,在这项最新的研究中,科学家认为这些解释并不充分,比如吸烟率在几十年里一直在下降,而全球的职业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可在多种癌症的患病率来看,男性仍比女性更容易患癌症,包括一些与烟草相关的肾癌,膀胱癌以及口腔癌等。

  几乎所有类型的癌症,男性的发生率都高于女性。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差异可能很小,可能只有几个百分点,但某些癌症的发病率男性是女性的两到三倍。

  我们先来看看在中国最多发的三种癌症:肺癌、胃癌、肝癌,这三种癌症的男女患者病例分别为2.67:1、1.5:1、3:1。

  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数据显示,男性比女性患癌风险高出20%,这20%对应的人数就是15万人。

  “在我们的科室里面,也确实是男性病人更多,床位当中60%住着男病人。”浙江大医院肿瘤科主任滕理送说,除了乳腺癌、卵巢癌这些和女性生殖系统相关的癌症之外,男人们似乎更容易受到肿瘤的困扰。

  “得癌的原因有各种各样。”滕理送说,简单来看,外因当中有烟、酒、雾霾这些化学因素;X射线这样的物理因素;HPV病毒这样的生物因素。

  而写在基因上的“内因”,是最让人无奈的,“比如肠癌当中,有一种类型叫FAP,如果父亲得了这个毛病,儿子到30岁以后%会得。”

  滕理送就有不少这样的癌症父子病例。今年52岁的老刘是他的老病人,当年找他看病时,老刘还是30多岁的年轻人,而他的儿子小刘不到10岁。

  老刘因为肠癌成了滕理送的老病人,医院接受治疗。

  慢慢的,小刘也在慢慢长大,在他20多岁的时候,滕理送开始提醒他:“你最好每年都做个肠镜检查一下。” 肠癌的发展轨迹还是很清晰的,一开始是在肠子里长出息肉,而息肉再发展成为肿瘤,如果在息肉阶段就切掉,也就不会发展成肿瘤了。

  小刘一做肠镜,发现肠子里果然有多枚息肉,趁它还没进一步发展,赶紧做了切除手术。

  现在,小刘也已经过了30岁,他每年都要做一次检查。前一年被切掉的息肉在新的一年里又会发现有新的生长,再手术。

  好在这不是一个需要“开膛破肚”的大手术,在肠镜下就能完成,原本因为“命运”决定%会得的肠癌,也因此得以避免。

  虽然男人们在抑制癌症方面,基因不如女人给力,不过,在滕理送看来,男同胞们没必要抱有“决定论”般的悲剧心态,至少,对于烟、酒、射线这些影响癌症的外部因素,我们能躲就躲,而对于有肿瘤家族史的人,每年一次的针对性检查,也是不难做到的。

辽宁24小时|

汇集区域时事资讯与国内外热点报道,深度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效果最好
北京中医医院治疗白癜风用什么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z2sw.net/jbzd/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