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日行南径斜晖里,割稻陌阡车马驰。
八月
23
处暑
今日处暑,是我国二十四节气的第14个节气,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时节,“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顾名思义,处暑表明暑天将近结束。
《月令十二集解》曰:“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这时的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所以称暑气至此而止矣。全国各地也都有“处暑寒来”的谚语,说明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但在南方地区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此时晴天下中午的炎热不亚于暑夏之季,这也就是人们常讲的“秋老虎,毒如虎”的说法。
这也提醒人们,秋天还会有热天的时候。著有《清嘉录》的顾铁卿在形容处暑时讲:“土俗以处暑后,天气尤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还要经历大约十八日的流汗日。
1.处暑三候
一年24个节气,每个节气15天前后。我国将五天称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每一候均以一种物候现象作相应,叫“候应”。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
一候鹰乃祭鸟
二候天地始肃
三候禾乃登。
意即: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2.处暑节气习俗
1
出游迎秋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2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3
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3.处暑养生
这个节气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也随之转换,阳消阴长。此季节营卫失和,津液匮乏,表现为咽干;郁热难处,易生风热感冒,易发为毒火,形成痈肿疮疡。理应养阴护阳,润肺健脾。
起居进入秋季后,人体出汗减少,人的机体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水盐代谢开始恢复原来的平衡,心血管和神经系统负担缓解,肠道功能日渐正常,由此,身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应,一些在夏季时潜伏的症状就会出现,机体也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如不少人清晨醒来还想再睡,这种状况就是“秋乏”。处暑时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泻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人的起居应相应调整,要早睡早起,尤其是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平常多睡一个小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乏”。饮食1.《黄帝内经》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处暑时节要多吃一些能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秋梨、藕、菠菜、鸭蛋、蜂蜜、沙参、玉竹、百合、麦冬、石斛、芦根、鸭子等养阴生津的食物,防止燥邪伤害人体。
2.饮食要遵循“少辛增酸”原则。酸收敛肺气,少辛减少肺气的耗散。处暑时节要多吃酸味水果,如山楂、葡萄等,而像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则要少吃或不吃了。处暑后不宜多吃辣椒、花椒、姜等辛热食物,更不宜吃烧烤食物。
3.去秋燥须养阴,而养阴的重点在于留住水分。建议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温水,可以让整个消match化系统苏醒过来,肠子开始蠕动,就会想上厕所,当然也就不会便秘了。
4.要多喝蜜,少吃姜。秋天气候干燥,燥气伤肺,加上再吃辛辣的生姜,更容易伤害肺部,加剧人体失水、干燥。
处暑养生药膳
1.山药老鸭煲
材料:鸭子1千克、山药克、葱、姜、八角、料酒、盐适量。
做法:
1.先将鸭子洗净剁块,山药去皮切块,姜切片,葱切段;
2.鸭肉焯水后,冷水下锅煮,放入葱、姜、八角、料酒。
3.约40分钟后,汤表面浮出油花后,放入山药,煮至食材酥软,再加入盐调味即可。
功效:滋阴健脾
2.枸杞炖雪梨
材料:枸杞克,胡萝卜克,雪梨4个,蜜枣3颗,瘦肉克,姜2片,盐适量。
做法:
1.只取枸杞菜叶,洗干净。把枸杞梗清洗干净,捆成一扎;
2.煲滚适量水,放入枸杞梗、胡萝卜、雪梨、蜜枣、瘦肉和姜片,水滚后改慢火煲约90分钟,取出枸杞梗,然后再放入枸杞叶续滚约20分钟,下盐调味即成。
功效:滋阴润燥。
运动处暑时节可选择爬山、八段锦、散步、太极拳等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以排除夏季郁积在体内的湿热,对人体安然度秋大有帮助。但运动时要注意强度不可过大,以微汗为度,以免阳气损伤。情志处暑时节“宜安静性情”,时至处暑,秋意越来越明显,大自然逐步呈现一片肃杀的现象,此时人们容易产生悲伤的心情,不利于人体安康,因而,在肉体调养上,处暑时节要注重收敛神情,使神志安宁,使心情安静,切忌心情大起大落,平常可多听音乐、练习书法、钓鱼等安神定志的课外活动。
4.膏方调理防治秋燥
中医学有“秋令主燥”的说法。处暑过后很多人出现“秋燥”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皮肤干燥、咽干唇燥、鼻子出血、干咳少痰、便秘等症状。秋燥致病,其中以秋燥咳嗽最为常见。秋季为阴气渐盛之季,燥气“最易伤肺”。肺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了影响,就易出现干咳少痰、鼻腔干燥、咽喉干痛、便秘、皮肤干燥等症状。因此秋季养生尤为重视“养肺滋阴润燥”我们在秋季除了通过日常的起居、饮食、运动、情志调理等防病养生外,对于防止秋燥致病或治疗秋燥所致疾病,就是通过服用中医膏方调理。膏方是滋补疗疾的佳品。对于秋燥所引起的咳嗽、咽喉干痛、鼻腔与皮肤干燥都有很好的疗效。在治病的同时还能很好的补益身体。膏方不仅疗效好,而且服用方便,省去煎药的繁琐,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
专科链接
医院治未病科成立于年12月,是广东省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示范试点单位之一,是江门五邑地区中医治未病的最高平台。治未科包括:中医体质辨识中心、成人及儿童健康调养中心、中医传统疗法中心三大重要组成部分。
治未病科本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理念,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为健康、亚健康、病前状态、慢性病及愈后康复等人群提供中医体质辨识、健康调养咨询、健康管理、中医传统疗法干预等服务项目。
积极开展无痛蜂疗、膏方、雷火龙灸、中医美容、小儿推拿、各种特色针灸、平衡火罐、砭石疗法、刮痧、拔罐、刺络放血、穴位埋线、火针、壮医药线点灸及棍针推拿等特色项目。针对各种慢性病和治未病三大阶段9大体质开展中医传统疗法干预治疗和综合调养,体现传统医学治未病、防重于治、养生保健和健康调养的学术思想。
专家简介
任小红
医院治未病科负责人,主任中医师,江门市名中医,善于运用中医脏腑辨证、气血辨证、天人相应、子午流注理论进行中医体质辨证、健康调养、美容养生;擅长中医中药、蜂疗、灸疗、放血、针灸、膏方等治疗疲劳综合征、过敏性鼻炎、月经不调、痛经、乳腺增生、盆腔炎、不孕不育、心悸失眠、头痛、湿疹、荨麻疹、水痘、带状疱疹、痤疮、黄褐斑、脱发、咳嗽、感冒、哮喘等。
出诊时间:周一至周五全天周六上午
出诊地点:8号楼1楼治未病科室
作者简介
王彬,主治中医师,针灸学硕士,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擅长运用中药、膏方结合针刺、蜂疗、艾灸、刺络放血等中医传统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痛,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体虚易感冒、咳嗽、过敏性鼻炎、失眠、慢性胃炎、单纯性肥胖、月经不调、痛经等。同时擅长运用红外热成像、中医体质辨识辨别人体体质属性,运用中医综合疗法调理亚健康状态!
出诊时间:周一至周五全天,周六上午。
出诊地点:8号楼1楼治未病科室。
治未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