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切口小,还要尽可能的保留正常的肺组织和淋巴结,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手术,全面平衡切口、器官和系统损伤。
记者:Joy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
10月28~29日,第5届美国胸外科协会AATSFOCUS会议在波士顿隆重召开。
作为中国大陆地区首位担任AATS会员发展委员会委员的专家,医院陈海泉教授在会议上就肺癌微创外科(MIS)及诱导治疗后肺叶切除术作了精彩报告,这是AATSFOCUS会议第4次邀请陈教授发表重要演讲。
回国后,陈教授第一时间接受了《医学界》采访,与各位同道分享本次大会的主要内容及国内外研究最新进展。
陈海泉教授在AATSFOCUS会场发表精彩演讲
陈海泉教授采访视频:
肺癌微创3.0时代,何去何从?
过去的40年里,从传统的开胸手术到保留胸肌的小切口开胸手术,从三孔胸腔镜手术到单孔胸腔镜手术,我们一直致力于让患者“活的更长、活得更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微创”这一概念已深入到外科手术的各种领域,其主要优势就是在减少手术损伤的同时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而手术创伤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看得见的切口创伤,二是看不见的脏器损伤,三是全身系统性影响。
在肺癌微创1.0阶段,微创的理念还局限于“小切口”和“少打洞”的腔镜技术层面;2.0阶段则是在腔镜技术下,完整切除病变组织,同时最大程度的保留正常肺组织。
“现在的微创应该是一种运用腔镜技术、由多学科共同参与,并且充分考虑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全身系统性影响,不刻意追求少打洞而延长手术时间的治疗方法。”陈教授认为这是肺癌微创的3.0时代。
MIS1.0时代,切口越小越好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胸外科微创手术追求的是切口越小越好,但回到让病人“活的更长、活的更好”这一初衷上,我们需要反思:切口小真的能够改善病人的治疗效果吗?
胸腔镜手术或许可以减轻病人术后疼痛,有利于患者更快恢复,但发表于年《心胸血管外科杂志》的一项回顾性研究(Suetal.,JThoracCardiovascSurg,)表明:在早期患者中胸腔镜手术对患者的预后并无显著改善。
同时今年发表在胸部肿瘤杂志上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胸腔镜手术可能会影响肺癌手术淋巴结清扫效率(Medberyetal.,JThoracOncol),这些回顾性研究结果未来都需要被随机对照试验证实。
MIS2.0时代,减少脏器损伤
近一个世纪以来,肺癌切除方式经历了全肺切除术、肺叶切除术和亚肺叶切除术三次“由大至小”的历史性技术革命,其中肺叶切除术是当下公认的首选标准术式。
然而在现实应用中,随着CT检测设备的灵敏性增加,早期肺癌检出率越来越高,传统的肺叶切除术对于这些患者创伤是否过大,较切除术范围小一些的亚肺叶切除术是否可以达到与传统术式一样的效果呢?
年12月,陈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术中冰冻切片的准确诊断是治疗周围型小病灶肺腺癌的有效方法”,在国际肿瘤领域权威学术期刊《临床肿瘤学杂志》(JCO)发表,其研究结果显示,基于精确病理诊断下的亚肺叶切除术可达到与传统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
该杂志在同期还就该研究结果专门配发评述,认为这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手术治疗向前迈进的重要一步。
陈教授认为,我们不仅要追求手术切口的大小、打洞的数量,更为关键的是能够根据术中的病理结果精确划定手术范围,减少术中器械游离时对正常组织的伤害,将内部脏器的损伤降至最低,最大程度保留肺功能,提高手术安全性。
MIS3.0时代,平衡切口、器官和系统损伤
微创手术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在手术过程中,除了减少脏器的损伤,还要选择性的清扫淋巴结,尽可能保留正常的免疫组织,以减少全身性损伤。
目前,陈教授团队关于选择性淋巴结清扫的研究已经完成,其结果发现,原位未浸润贴壁亚型生长为主的腺癌,如果纵隔淋巴结没有转移,就不需要做淋巴结清扫。此外,上叶尖段2cm且没有胸膜侵犯的肿瘤,不会有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这类病人只需要做上纵隔淋巴结清扫。
陈教授还特意强调了全面微创的理念:“我们要为病人选择合适的手术、合适的切口,保留正常的肺组织和淋巴结,在尽可能短的时间范围内完成手术,平衡切口、器官和系统损伤。”
诱导治疗后肺切除术,效果如何?
目前,关于诱导治疗后肺切除术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就这一热点问题,陈教授在会议上与国际同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不同观点的表述。
为什么不推荐诱导治疗后肺切除术?
年,发表于《柳叶刀》的一项研究表明,对于II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而言,相比全肺切除术的高死亡率(26%),肺叶切除术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案。
另一项发表于《胸外科年鉴》的IIIA非小细胞肺癌肺切除术新辅助治疗效果的研究也显示,肺叶切除术优于诱导治疗后肺切除术。因此,很多专家认为不应该推荐诱导治疗后肺切除术。
现在,我们到底要不要推荐?
而一项分析了法国EPITHOR数据库中例肺癌肺切除术发病率及死亡率的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在年至年的手术死亡率为7.8%,应该推荐诱导治疗后肺切除术。
另一项研究表明,新辅助治疗后肺切除术对于II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是一种有价值的治疗选择,参与研究的例接受了全肺切除术治疗的患者,90天死亡率为3%,5年生存率为38%。这两项研究均发表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陈教授说道:“由于国内外诊疗模式的不同,国内大多数患者查出肺癌就直接进入外科接受手术治疗,随后再进行放化疗;而国外的肺癌患者一般先在内科治疗。”
目前,关于诱导治疗后肺切除术的研究还没有明确的答案,其是否为更优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医生及患者对死亡率的接受度和整体存活率的期望度。
(本文为“医学界肿瘤频道”原创文章,转载需授权并注明作者和来源。)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zhangchicheng
yxj.org.cn来稿邮件主题为:医院+科室+姓名小编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