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小旮写到熊家岗的时候,其中有一张图片上标着几个字:冶炼厂宿舍。然后就引起了一些人跟小旮分享老铁西和冶炼厂的今和夕。小旮虽然是个大东人,但父母也都是工人出身,非常能感受当年在沈阳奋斗的“沈阳青工”的那段历史,当年中午提着装铝制饭盒的大铁筐去车间派饭的情景,吃嗨了之后大家唱一曲“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那时的山,那时的水,一定比现在更美”,但谁会想到,一直为之奋斗的工厂,就这么没了。其实也不能说没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应该是变了一个样子,但对于当年的那代“青工”来说,其实就是没了。因为,那时候人们纯纯的心田里,工厂,其实就应该是那个样子,没了就是没了。
小旮想了很多工厂也想不出哪一个能第一个被写出来,来代表当年的沈阳铁西。当时建大以北,热火朝天的好工厂,实在太多了,数不胜数。那总得写一个不是?那就写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年的沈阳,铁西区最高的地标建筑,无非就是沈阳冶炼厂的三根大烟囱了,所以,咱就先来写写“沈阳冶炼厂”的前世今生。
辅家蓝子:一个不太有人记得的村子
沈阳冶炼厂,这个地方已经基本消失了,为了没有太多沧桑感,小旮先说一说这个厂子现在是铁西的什么地方。这个地方就在铁西区北一路的路南,现在应该是那个纺织城,还有一个叫青年居易的小区,大概就是原来冶炼厂的位置。
最早,沈阳冶炼厂这个位置是一个荒僻的小村子,名字叫“辅家蓝子”,这个所谓的村子其实都称不上村子,当时只有几户人家。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年日本关东军特务部设立了“满洲采金事业调查部”,并在沈阳筹建“金矿精炼厂”。年8月8日,伪满洲国产业部筹建黄金冶炼工厂,最终定名为“国立金矿精炼厂”。当年的10月18日就举行了开工典礼。年9月16日,熔炼系统建成投产,年1月铀熔炼、铜电解、铅电解和金银生产系统相继建成投入生产。年3月1日,工厂正式更名为“奉天制炼所”,这就是沈阳冶炼厂的前身。
沈阳冶炼厂当时的中国劳工过着奴隶一样的生活,吃的橡子面,而且还得面临各种打骂和侮辱。当时的厂长是日本人,叫高木佐吉,还有一部分韩国人,再有就是一部分汉奸。这种苦,就不多说了,总之生活困苦、生不如死。这里得说一个关于大烟囱的事儿。冶炼厂高.4年的铜熔大烟囱,是年建成的,本来计划建到米高,但在施工过程中,一个日本技术人员发生事故,从烟囱上掉下来了,为了纪念这个人,所以烟囱修到这个高度就没再往上修。但即便如此,.4米高的烟囱当时也是亚洲最高的烟囱了。
年沈阳光复后,国民党将“奉天制炼所”改名为“沈阳冶炼厂”,但冶炼厂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基本上处于停产状态,只是生产了一小部分金银,作为接收大员的分赃之用。
解放后的冶炼厂,成为全中国的骄傲
解放后,沈阳冶炼厂在旧设备的基础上,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增长,电铜、电铅、电金和硫酸铜的产量都全部超过了日伪时期的最高水平。年“温法炼锌”获得成功,年投产。与此同时,工厂设备还加强工艺改进,全面回收了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稀有金属,如铋、镉、硒、铟、磅、钴、铂、钯、铊等等等等。还在年改进了相关工艺中二氧化硫的排放,使二氧化硫排放大大减少。
年3月20号,沈阳冶炼厂收到伦敦金属交易所的通知,沈阳冶炼厂生产的矿工牌电铅已经注册,这标志着沈阳冶炼厂的产品正式走向国际。沈阳冶炼厂自解放以来,除了文革和大跃进期间生产受到影响之外,年平均产值都是以两位数的速度在增长。八九十年代的沈阳冶炼厂,已经是一个现代化水平较高、管理健全、生产稳定、生产经验丰富、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型综合性有色冶炼企业。
但工厂进入九十年代,二氧化硫排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管理和经营上的问题显现出来,企业逐渐亏损严重。而且这个企业在产能渐渐减少的同时,还对沈阳城区造成相当程度的污染。于是在年,当时的沈阳市政府向国务院报告,并专门召开了64次国务会议,批复沈阳冶炼厂关停,与此同时,沈阳中级法院宣布沈阳冶炼厂破产倒闭。至此,沈阳冶炼厂最终结束了她64年风风雨雨的发展历程。
更为标志性的事件是,年3月23日,沈阳冶炼厂三根“烟囱”被爆破拆除。始建于年的沈阳冶炼厂,68年之后正式沉入历史的尘烟。我记得年,当时有一部很火的电影,叫《钢的琴》,其中有一个镜头就是工厂拆除了,要爆破拆除工厂的三根大烟囱,就是以沈阳冶炼厂为蓝本的。我清晰地记得,当时电影传达出来的那种,“一个时代结束了”的那种落寞,还有“对当年工厂里阳光明媚生活”的不舍。可历史的车轮滚滚,变迁,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就这么来了,碾碎了“我们的工厂”,也碾碎了“青工们”的生活,还有他们曾经的梦想。电影《钢的琴》传递出来对那个时代的纠结,再配以沈阳冶炼厂三根烟囱轰然倒下的镜头,让并没有经历过工厂生活的小旮,都有一种难言的悲壮。
小旮在这里写下关于沈阳冶炼厂的这些,并不是想给现在的沈阳添什么堵,而是希望现在生活在沈阳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能忘却这段历史,我们的祖辈、这座城市的奠基人,是如何用自己的血与汗建立了这座城市,更希望我们和下一代、下下一代的年轻人,不能忘记,我们的父辈、祖父辈,就是这样艰苦卓绝的环境里,养育了我们。
小旮记得当年的小学课本上还这样说:城市里开起了大工厂,工厂冒起了烟,我们的生活就变得越来越好啦。哈哈,当年的标准居然是,有工厂有烟囱,就代表有富裕的生活。时代在改变,大家对城市的看法也在变。就像是现在冶炼厂这片土地上建起来的无论是纺织服装城也好,还是青年云集的小区也罢,更或是附近重型机械厂土地建起来的北一路万达,在这许多霓虹闪烁、觥筹交错的光影里,大家是否也应该回忆一下,当年,这里也曾经有一座伟大的工厂,如一个巨人般,开足马力,带领沈阳和沈阳的人们,奔向全国前几名的生产总值,奔向更好更美的生活。还有,这巨人的肩膀里穿梭的,一身工装里,眉眼黢黑的,我们的长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