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厘米肺癌成功手术,17厘米的却转移了

很多人有疑问:为什么有的肺癌病人,肿瘤还不到2厘米就会发生转移,失去手术机会?而有的肿瘤长到7-8厘米以上还不转移,能够成功切除,这里面有什么机理呢?如果摸清这个规律,能不能把肺癌的诊治水平抬高一些?

我们先看两个病例,对比并思考一下

病例1,他9厘米的大肺癌,没有转移,成功切除

这位老爷子因为咳嗽、胸闷,医院就诊时,肿瘤就9.0cm了。这主要怪肺癌早期症状很隐蔽,经常被忽略,以至于大约70%的肺癌病人,在首次就诊时就已经是中晚期,所以肺癌的5年生存率一直很低,大约仅有8-13%,最近几年随着治疗技术的进步,5年生存率提升到了19.7%(数据来自医院,白春学教授的研究报告)。

不过这位老爷子属于少数幸运者,肿瘤9厘米却没有发生转移,成功切除,术后做了规范化疗,目前已经1年多了没有复发。

病例2,小肺癌才1.7厘米,骨转移

这位57岁的女士就不够幸运,右侧小肺癌还不到2厘米,却已经发生腰椎骨转移,失去手术机会了……

不幸中的幸运,她的基因检查呈阳性,目前正在进行靶向治疗。

都是肺癌,为什么有些还很小就发生转移?

有人说癌症活多久全看老天爷的意思,人不能跟天斗;还有人说跟家里的祖坟风水有关,有些是旺后人的,有些是风水招煞,影响后人福运财运了……脑洞好大!

风水学咱不懂,上学时候老师也没教,咱也不敢问。但是从病理学和影像医学角度,我们还是能找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肺腺癌常见哪些形态转移?

1.癌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转移,表现为肺门及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肺内网格状影等;

2.粟粒状转移或多发结节状转移,表现为双肺大小不等结节状影;

上图这位老人,就是肺内多发结节状转移,白色转移瘤像一个个冰雹或者乒乓球状,晚期了。

3.叶间胸膜转移,表现为胸膜多发结节状增厚(通常超过6个);

4.远处转移,常见的有脑转移、肝转移、骨转移等。

哪种类型的肺腺癌容易转移呢?

总体上,肺腺癌是否容易在早期发生转移,主要跟病理特点、发生位置等有关,而跟是否存在基因突变,关系并不密切,我们举例说明:

1.靠近胸膜的实性腺癌,容易侵犯胸膜,并沿胸膜脉管系统(淋巴管为主)发生转移。

像这位女病人才39岁,右下肺不规则实性结节,穿刺病理证实为肺腺癌,才2.1厘米,却已经发生胸膜转移,并产生胸腔积液(癌性胸水),就是因为距离胸膜太近,癌细胞像靠着一条高速公路一样,兵力运输很方便,容易早期扩散。

有几个知识点可以证明上述观点:

(1)叶间胸膜转移几乎只见于肺腺癌,原发病灶均贴近胸膜,或者靠近胸膜并出现胸膜凹陷征;

(2)伴有胸腔积液的胸膜转移,平均生存期仅为13个月;而干性胸膜转移(胸膜可见多发转移结节,但无胸腔积液),平均生存期为38个月。这个生存期计算来自年的文献,所以不包含靶向治疗的病例,实际上从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诞生以来,这个生存期又有很大延长;

(3)靠近胸膜的实性小肺癌或者混合磨玻璃状肺癌,见到胸膜牵拉、或长距离与胸膜相贴,提示有胸膜侵犯风险。但纯磨玻璃结节状的病灶,即使与胸膜相贴,一般也不会发生侵犯。如下图:

这位病人右肺囊腔样病灶紧贴叶间胸膜,大于3cm,周围是纯磨玻璃密度,提示肿瘤高分化,癌细胞贴壁生长,手术病理证实为微浸润肺腺癌,没有侵犯胸膜,随访多年无复发。

2.肿瘤的病理成分和分化程度

从病例统计中发现,中分化腺癌更容易发生双肺粟粒状转移,就像下图这种:

3.重点强调微乳头腺癌

肺癌呈低分化生长的有两种方式:实性生长和微乳头型生长。I期的微乳头型肺腺癌5年生存率大约为79%,而非微乳头型为93%,差异明显!

Nitadori研究发现,假如肿瘤中含有微乳头成分超过5%,即使小于2厘米,术后复发和转移的几率也会明显增加(比值为23.8%:11.4%,大约高一倍)。而在年的中华肿瘤杂志上有报道,微乳头型肺腺癌常发生隐匿性淋巴结转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z2sw.net/jbby/52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