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华创证券,王保庆)
一、过去:周而复始,“铝败铝战”
铝作为典型的周期品,有明显的上涨和下跌周期,具体表现为:需求增加—供给小于需求—价格上涨—利润增加—产能扩张—供给增加—供需再平衡—供给持续增加—价格下跌—产能出清,最终形成一轮周期。因此,周期的本质是供需矛盾的出现和再平衡。
铝价格形成中,往往需求是自变量,需求变动是供需矛盾出现的前提;供给是因变量,供给的滞后性是供需再平衡的先决条件。
(一)供给:重资产属性,不易出清
电解铝冶炼属于典型的重资产业务模式。根据上市公司公告显示,电解铝冶炼单工序投资额约为元/吨,其中设备购置费约占40%,投资回收期一般为5~7年。因此,铝冶炼厂的固定资产折旧和维修费用摊销比重大,只要未达到现金亏损,其往往会继续生产,减产意愿较低。
电解铝行业因经济和社会因素产能不易出清。一方面,铝冶炼厂的固定资产折旧和维修费用摊销比较大,且电解槽重启费用高昂,减产意愿普遍较低。另一方面,铝行业可以带动就业,并为当地政府带来大量税收,潜在社会价值较高。根据国际铝协会数据显示,年中国铝工业直接就业人数总计达到约75.1万人,间接就业人数为万。根据公司年报数据显示,年中国铝业税金及附加为16亿,神火股份4.3亿,云铝股份2.78亿,南山铝业2.4亿。
电解铝行业无序扩张,叠加产能不易出清,曾长期处于利润亏损状态。年前,电解铝产能持续扩张,根据ALD数据显示,/10至/01,电解铝冶炼产能从万吨一路攀升至万吨,年复合增长率为12%,产能的持续增加导致开工率从85%下降到78%。根据SMM数据显示,同期,电解铝冶炼行业却进入了长达4年的亏损期,期间电解铝冶炼成本不断下降,但产能的持续增加导致电解铝价格下跌幅度更大。受供给影响,行业盈利持续偏低。
(二)需求:随经济稳步增长
全球经济增长,推动各终端行业的用铝需求稳步增加。铝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机械制造、电力电子等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因此经济增长将带动铝需求的稳步增加。根据IAI数据,年-年,全球铝消费从万吨,稳步增长至万吨,年复合增长率为6.1%,约为全球经济增速的2倍。
二、供给:产能天花板下,“碳中和”持续压减供给弹性
(一)供给侧改革敲定电解铝产能天花板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41号文),强调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消耗、高排放行业产能普遍过剩,且仍有一批在建、拟建项目,产能过剩呈加剧之势,因此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清理整顿建成违规产能、淘汰和退出落后产能。
年工信部和发改委接连发布《部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工信部产业〔〕号文)和《关于印发对钢铁、电解铝、船舶行业违规项目清理意见的通知》(发改产业〔〕号文),通过对各省电解铝产能统计,以产能置换的方式,逐步确立合规产能。
年3-10月,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联合开展了清理整顿电解铝行业违法违规项目专项行动,对违规建成产能,立即停产;并发布《关于企业集团内部电解铝产能跨省置换工作的通知》(工信厅原〔〕号)文件,进一步简化产能置换程序。
年工信部发布《关于电解铝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实施产能置换有关事项的通知》(工信部[]12号文),通知再次明确电解铝指标实施等量或减量置换,规定-年关停并列入淘汰公告的产能指标必须在年12月31日前完成置换,不能完成置换的将彻底淘汰。-年共淘汰并公告的产能为万吨,其中已经公告完成置换的产能为万吨。
根据公开数据整理,全国合规产能合计约为万吨,其中山东万吨,新疆万吨,内蒙古万吨,云南为万吨,甘肃万吨,排全国产能前五,占总产能比例为65.5%。预计中国宏桥将转移万吨产能至云南,当前已转移25万吨,未来产能增量将主要在云南、广西等水电丰富的省份。
截止年8月,全国已建成产能万吨,拥有产能指标的计划产能为万吨,预计在政策允许下,年底将逐步建成投产。
自年政策公布,年政策实施,年多部门督察政策落实和年《通知》“盖棺定论”,全国电解铝产量同比增速自10%以上逐渐降至3%以下,其中年受高铝价影响同比增速反弹至14.4%。
中国电解铝产能步入“控制总量、优化存量”阶段,大规模去产能行动已基本结束,未来政策将以结构调整为主,预计年底全国电解铝产能触及万吨天花板,年全国电解铝产量达到峰值。
(二)“碳中和”压减供给弹性,提高供给干扰率
年9月,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年前实现碳中和,即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年前,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年12月,中国在联合国气候雄心峰会提出:到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碳中和”背景下,“高耗能、高排放”的电解铝行业面临巨大减排压力,万吨产能天花板几乎没有打破可能,电解铝供给弹性大大降低。根据安泰科数据,火电生产1吨电解铝约消耗4.32吨标煤,排放11.23吨CO2,水电生产几乎不排放CO2。按照年中国电解铝产量万吨,火电占比85%测算,电解铝冶炼环节碳排放量约为4.2亿吨,而冶炼过程消耗能源约占全产业的80%,故全产业链碳排放量约为5.2亿吨。根据BP数据显示,年中国CO2总排放量达98.94亿吨,电解铝行业碳排放量约占5.3%,仅次于钢铁和水泥行业,是有色行业中碳排放最高的品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年中国用电量为亿千瓦时,电解铝冶炼环节耗电量约为.8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7%。
电解铝行业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控制总量,压减产能;二是调整能源结构,即提高清洁能源用电比例,尤其是水力发电。
1、压减产能:内蒙古“能耗双控”初显威力
根据发改委披露,年内蒙古“双控”考核未完成目标,为积极实现“双控”的考核达标,年2月,内蒙古发改委通过《关于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若干保障措施》(征求意见稿),率先确定了年能耗双控目标,并对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的审批、用电等系列事项做出重要安排。
“碳中和”主线下,内蒙古“能耗双控”政策提高电解铝供给干扰率。根据我的有色网统计,内蒙古电解铝合计产能为万吨,占全国万吨产能的14.2%。受“能耗双控”政策影响,各铝厂合计减产38.7万吨,国电投白音华煤电有限公司预计40万吨投产计划被迫终止,政策合计影响78.7万吨产能。
电力成本是电解铝生产成本的主要差异,因此电解铝产能转移的主线为寻找电价洼地。近年来,新疆、内蒙古等地依靠低廉的煤价和自备电厂体系,接收了大量电解铝转移产能,并贡献了全国主要增量。未来,在“双碳”计划和双控考核的硬约束下,新疆、内蒙古等地电解铝总量将暂无上升空间,且存在结构优化的风险,比如因能耗问题出现的减产和限电政策。
2、调整能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