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大家都纷纷恐“鄂”不已,谈“冠”色变。由于疫情限制了出行,一些患者无法去到大城市求医,这令他们和家人都很是着急。
41岁的王某(化名)就遇到了这样的麻烦。1个月前,他因“咳嗽1月”医院行胸部CT示右肺门占位,医院建议转杭州、医院进一步检查确诊及治疗。但正逢疫情肆虐时期无法出行,汪先生多方打听后,医院可行支气管镜检查,便于2月1医院呼吸内科。为及早明确诊断,呼吸内科的医生在对汪先生进行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完善了支气管镜的检查准备。2月2日,呼吸内科主任陈新民带领团队对汪先生行支气管镜检查,病理确诊:右肺腺癌。
无独有偶,67岁的孙某(化名)痰中带血5月余,近半月每天均咯血3-5次,5-10口,色鲜红,量约30-60ml,并感活动后胸闷气急。医院住院,予以抗感染、止血等治疗,均未见好转。2月10日,潘医院呼吸内科,接受了支气管镜下支气管新生物活检,病理检查结果提示:肺腺癌。
及时行气管镜检查和气管镜下活检取样,为王某和孙某病情的及早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并为拟定下一步治疗计划奠定了基础。
医院呼吸内科在1月27日派出2名医护驰援武汉,至今仍战“疫”在第一线。虽地处不同,但并不妨碍科室所有同事们的并肩作战。大家每天接诊并认真排查发热病人,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做好疫情防控。同时,不放松对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及危重症的诊治工作,做到抗疫及日常工作两不误。越是特殊时期,医院呼吸内科越是要为守护家乡百姓安康而战!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来听听医院呼吸内科陈新民主任的解读和建议:
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
先来了解一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知识。冠状病毒是一个大型病毒家族,因表面的凸起像国王头上的王冠,故命名为冠状病毒,主要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本次武汉病毒性肺炎真凶为新发现的冠状病毒(COVID-19),它与引起非典的SARS是近亲,但其引起的病重率及死亡率远低于SARS。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的症状主要是发热、乏力、咳嗽,可以伴有腹泻、鼻塞等症状。
理性对待疫情,做好科学防护
1.减少外出:减少外出就是减少被感染的几率,但也不能天天密闭窗户,需要适当的通风。
2.戴口罩:出门务必戴口罩,选择合适的口罩也很重要,普通人群,普通民众不一定非要戴N95口罩,一般外科口罩也可以也可以阻挡大部分粘在飞沫上的病毒进入呼吸道。
3.勤洗手:在餐前、便后、外出回家、接触垃圾后,要记得洗手。洗手时,注意使用流动水及洗手液,建议按照七步洗手法,揉搓时间不小于20秒。
4.不恐慌:重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但不需要过度的恐慌。恐慌的心理会给人体带来免疫力下降。每天不要